# 读书笔记:断舍离 - 山下英子
书:断舍离 (豆瓣) (douban.com)
阅读时间:2015 年 8 月
# 目录
- 前言
- 第一章 只要了解个中奥妙,就能激发干劲 —— 断舍离的机制
-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 —— 无法丢弃的理由
- 第三章 先从整理头脑开始 —— 断舍离的思考法则
- 第四章 身体开始行动 —— 断舍离的实践方法
- 第五章 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 —— 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
- 后记
断 =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,舍 = 舍弃多余的废物,离 = 脱离对物品的执着。
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,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, 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 —— 我需不需要,一旦开始思考,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 “不需要、不适合、不舒服” 的东西替换为 “需要、适合、舒服” 的东西,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,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,从外在到内在,彻底焕然一新。
# 前言
总而言之,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,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。因此,要采取的行动是 ——
断=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。
舍=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。
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,最后会到达这样的状态:
离=脱离对物品的执念,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。
换句话说,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,而是自己。
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 “这东西还能使,所以要留下来”, 而是 “我要用,所以它很必要”。 主语永远都是自己,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。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,只选择必要的物品。通过这个过程,你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,最终实现对自己的深刻、彻底的了解,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。如此一来,不仅是居住环境,就连整个人的心灵都能轻松舒畅了
# 第一章 只要了解个中奥妙,就能激发干劲 —— 断舍离的机制
从时间轴和关系轴看物品
- 时间轴,过去,当下,未来,何时能用
- 关系轴,物品与自己的关系
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
要得到 “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,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” 这样的判断,人就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。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,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,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
和物品成为好朋友
只有物品减少到了自己可以把握的量,也就是全都在自己的支配下了,才能把你自己变成物品的主人,才能达成先有自己,后有物品的状态。
磨砺内在的感应力
过多的物品令自己心烦不已,内在智慧就会变得迟钝,所以必须通过行动让它重回生机,而所谓行动,正是将家里 “不需要、不合适、不舒服” 的东西替换成 “需要、合适、舒服” 的东西。
东西要用才有价值
如果能通过断舍离,让一些我们并不需要的物品流向那些需要它们的地方,那就太完美了。
#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 —— 无法丢弃的理由
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
- 不要看便宜了多少,而要看自己是否需要,以及为购买花费了多少
入口是 “断” 的闸门,出口是 “舍” 的闸门
我们水池的入口闸门本来是打算关得死死的,可来自外部的物质的压力却不是一般的大,再加上贪便宜和商家布下的折扣陷阱,所以这闸门常常是打开的。可通往下游、负责排泄不需要的东西的出口的闸门,如果不是有意识努力的话,反倒不会开启,因为那上面已经长满了 “好可惜啊”、“垃圾分类太麻烦了” 这样的铁锈了。
香鱼变成鲶鱼了吗
我们就像鲶鱼一样,活在这个全是淤泥的环境里动弹不得。要是环境适宜的话,我们原本是能像居住于清水当中的香鱼一般来去自如的,可现如今却因为四处堆满了淤泥而无力游动
如果非要问为什么人在这种环境下就会静静地不动弹,恐怕还有一个理由,就是如果乱翻腾的话,好不容易清澈了的上层水面也会变得浑浊不堪。静止不动的话,水就不会浑浊,这样的话还能有点喘息的空间。不过,要是下定决心实施断舍离,就必须得把池塘翻个天翻地覆
对现在的界定因人而异
说到底,觉得多长一段时间属于 “现在” 都可以,这是每个人的自由;但是一定要有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 “现在” 存在
扔不掉就是不想扔
虽说一样东西,你把它扔在一边置之不理还是精心保管,这中间是有一点差别的,但要是到了遗忘的地步,那它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被收留着都没什么区别。从实质上来讲,它们已经是垃圾了
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
在便秘的时候,病菌会不断释放毒素,这些毒素会被肠道再次吸收,而后扩散到身体各个部位,引起不适。当我们身处一个堆满垃圾和破烂儿的房间时,也等于是 24 小时不间断地吸收这些废物发出的废气。换句话说,房间里满是破烂儿,就会释放出影响心情的废气,让你不知不觉间陷入慢性中毒的状态
案例五 过期的千纸鹤
人很容易因为习惯了某件事而感觉麻痹,这实在是很可怕。无论一开始有多美好的回忆,可随着时间的流逝,一切也会发生变化,就好比是再美味的食物,搁久了也会变味一样。
除掉废物、垃圾、灰尘,就能彻底除掉停滞运与腐败运。
当杂物占据了空间
说到底,堆积着的破烂儿就代表着 “良心不安的聚集”、“担忧的聚集”。我已经说过,在断舍离里,要把时间轴放在当下,而良心不安与担忧,其实是把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与未来。
我们先来看看良心不安吧。我们自身也会因为不能物尽其用而导致良心上的不安。
# 第三章 先从整理头脑开始 —— 断舍离的思考法则
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
我的感觉是,家里放着的东西,有八成都是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或未来上的。
找回对自己的信任
人之所以会产生 “说不定以后能用得上呢”、“必须得扔掉了,可又没有行动” 这样的想法,多半是源于对自己的不信任。用和朋友之间的约定来打比方的话,这就容易理解了。
比方说我和朋友约好了吃午饭,但我却告诉朋友:“对不起,我突然有点急事,今天约好的午饭,咱们改约到下礼拜好不好?” 朋友很爽快地说:“没事儿,下礼拜也可以。” 结果到了下礼拜的那一天,我又对她说:“对不起,我今天也有点不方便,能不能改到再下周啊?” 因为已经是第二次了,所以朋友多少会有点火,可还巍:“好吧。不过,你可真够。啊,英子。” 然后就到了再下周,如果此时我又说 “对不起,我今天又突然不方便” 的话,如果我约的是你,你会怎么想?只是一次的话还能原谅,可要是接二连三地出现这种情况,你恐怕就会觉得 “和这家伙约好了也不可信,与其被她拖来拖去的,还不如干脆不跟她约定什么更好呢” 了吧?我的信誉度就会因此而骤然下降。可大家有没有对自己做过这种事呢?想着 “要用”,想着 “要处理那些破烂儿”,想着 “要扔掉”,可结果却根本置之不理,这就是拖延了与自己的约定。这种事日日重复,对自己的信任感就会一点点消失殆尽。
由忽视和否定而来的能量
在断舍离里,我们可以认为被忽视的物品也是这样。尽管物品不会开口骂 “你这混蛋”,但我常年做这样的工作下来,是确实能感到它们在不停地抱怨说 “我好恨啊”。或许有人觉得,我把人和物品同样看待,实在是荒唐的无稽之谈,可物品原本就是因为你要用才留在手边的,而且也应该是因为这种想法才被带到家里来的。所以,如今你没有用它,这就相气于背叛了当时的关系。
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
假如回到家里,看见到处都是乱糟糟的,那我们恐怕会无意识地叹口气说 “累死了”。可如果家里是一尘不染的,那就很有可能在推开门的一瞬间说句 “果然还是回到家最放松啊” 这类积极的话了。这些话以及我们无意识的举止、表情、行为,其实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影响。如果经常唉声叹气,那一起住的人也会跟着郁闷不已。即便是一个人独居,你的态度也会影响到你自己。可见,语言与动作也属于自己能改变的环境之一。
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。要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。
以自我为轴心,把时间轴放在当下
至于 “舍” 的秘诀,就是完全地以自己为中心,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。没有必要按照 “衣服篇”、“厨房篇” 之类不同的类别选择不同的方法,进行同样的思考就行了。
“自我轴心” 的窍门 — 注意提问时的主语
还是拿眼镜和筷子的例子来说,物品原本是因为 “我用” 才有价值。可多数人都说 “眼镜可以用”、“筷子可以用”,拿物品当了主语。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让给了物品,把焦点聚在物品上的状态。
带着这种观点再回来看看我们的房间,你就会发现,只要是能装东西的地方,就全都塞满了买蛋糕时送的保温袋、已经干透了的湿纸巾、免费赠送的圆珠笔、住旅馆时送的小毛巾之类的杂物。== 这些东西很难说是 “经过精挑细选才留下来的”。也就是说,收纳这些东西,只不过在做垃圾分类。== 如果大量累积类似这样的东西,就说明自己已经进入了对物品的品质和数量毫无知觉的状态。这些在居住环境里放了好几个月,甚至放了好几年的东西,只不过因为不是生鲜食品所以才没有烂掉。但是如果从机能上来说,它们早已经腐烂了。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,就几乎等于是住在一个垃圾暂放室。
主语到底在哪里?主语到底是我还是物品?请养成经常如此自问的习惯吧。如果能养成这样的习惯,就会有意识地注意到物品的品质与数量,就能做出需要或不需要 的判断。
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,了解当下的含义
如果把你与人的关系再往前发展一步,就到了需要确认能不能把对方叫做朋友的阶段。这个阶段,就要引入时间轴的概念了。也许某个人与你的关系在过去很不错,也就是说,某样东西过去曾经是对你很重要的宝贝,会让你涌出对过去的怀念和留恋。但在今天,这个人与你的价值观发生了分歧,已经不如从前那般亲密了。这种时候,与其勉强自己 “立马把这个人抛掉”,倒不如先适应现状,学会接受这种变化。换句话说,就是选择对当下的我来说最必要的朋友。(sne. 老板)
非得这样的话,可能很多人都难免有些于心不忍。不过,除了个别极为特殊的例子之外,人际关系本来就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,就算是莫名其妙地渐行渐远了,也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。不过遗憾的是,物品不会像人一样主动从你身边溜走,因此所有的判断及判断之后的行动 — 是扔掉,还是送去二手店,还是送给谁 — 都要由自己主动去做。 == 反复几次之后,你就能渐渐发现对当下的自己来说,什么是不必要的了。== 曾经有学员把这种状态形容为 “虽然在扔东西,可是垃圾却不停地冒出来”。在这种状态下,连街上卖的东西看起来也全都是垃圾了,人的思维模式真的可以改变到这种程度。在断舍离里,这种状态就叫做 “对破烂儿的 IQ’的提升
案例八 以一副假牙为契机,接受丈夫去世的事实
…… 只要把重要的回忆放在心里就好了,东西则完全可以扔掉,好让自己重新恢复当下该有的状态
选择物品的窍门,不是能不能用,而是我要不要用……
理清扫除的整体概念
不过是把东西放回原处,或者是把家里的东西改变一下形态,移动一下,甚至仅仅是挪开而已。只有把不需要的东西丢出家门,这才算是断舍离里的收拾。
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
那些占了八成的东西虽然几乎没有出场的机会,但却会时不时让我们觉得不安
“相” 的世界与意识世界
在改变环境的同时,你还会收获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感觉 — 一直堵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也一并被清理掉了。
比方说,你拧开了厨房的水龙头想要放水,或者是你想要冲马桶,可因为下水道堵住了,所以你恐怕很难安心放水吧?就算打开水龙头,也总会有种担心和不安的感觉。如果把下水道修好,清理干净,知道 “下水道变通畅了” 的话,_那么你就能放心地打开水龙头了。这也就是说,潜意识里同意接收新的信息了,如此一来,有用的信息才能流进大脑里。潜意识之所以不允许新的信息进入,是因为被堵住了。就是因为意识被堵住了,所以人才不想敞开自己的心。(sne. 这就是我啊)
“可惜” 的两种含义
说到这,我想莽 2006 年当选滋贺县知事的嘉田由纪子知事。她当时以 “可惜” 为口号,要求终止正在施工中的新干线新站的建设。当初在制定建设计划的时候,该车站的便利性、高额的建设费等方面就已经备受质疑,而这些质疑的声音,也对嘉田知事的当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而另一方面,建设推进派则主张,施工现在已经开始了,“如果就此停工的话,实在太过 “可惜”。也就是说,在同一件事上,形成了两种 “可惜” 的对立。推进派认为 “已经建了一半了,所以要停止太可惜”,而知事方则认为 “继续在可用性极低的车站建设上支出经费,这实在太可惜了”。到底该不该建设这么一座新车站呢?
…… 既然觉得可惜,就不该仅仅是把它拿回来收着,而是要去分享。正是因为觉得可惜,才不能为了未来的某一天可能会用到而将其无限期地保管起来,而是要把它送到此时此刻最为需要的地方去。
给还是觉得 “扔不掉”、“没法送人” 的你
像这样非把不需要的东西留在身边不可,真的会是物品的希望吗?因为物品没有生命,所以你或许不会以为物品也有自己的意志,那我就稍微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。把无法发挥原本作用的物品放在一边置之不理,或是随意对待自己镇本不喜欢的东西,再或者,明明根本不在意那个东西,却因为某些感情而留着它,你喜欢这样的自已吗?想必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这样的自己吧?因为要是把自己换到物品的位置上,被人这么对待的话,你一定会讨厌那个如此对待你的人。所以,只不过刚好是物品没有它们自己的意志和感情,而你则有罢了。
# 第四章 身体开始行动 —— 断舍离的实践方法
只集中于一点,把它搞完美。以此提高动机
从能用多少时间出发,找出今天想要进行断舍离的场所,这样的话效率更高,而且人也更愿意付出努力。换句话说,要选择的这个场所,即便只是一个抽屉也是可以的,甚至说得更夸张一点,即使只是一个塞满了购物小票的钱包也无所谓
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
希望能作用于心理深层
着手于看不见的场所、不想看见的场所、不想让别人看见的场所等等,即便打扫干净了也不会有任何人发现,但是自己知道并且总是在意的场所,比如仓库、不怎么打开的收纳箱以及其他自己很在意的场所。
从 “怎么看都是垃圾” 的东西开始下手
大多数人都会在事后发觉:“会让我犹豫的东西,果然还是不需要。” 犹豫其实是感性接受考验的证据。
把东西送给别人时,要说 “请收下”
把自己用不着的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时,要说 “请收下”,不能说 “给你”。
从空间里限制物品数量
所谓收纳术,基本上来说就是加法解决法,是把不断增加增加再增加的东西都打包收起来,随着物品越耀多,收纳空间硫跟着越来越多,需要不停地增设新的收纳空间,然后物品继续增多,如此连锁循环。但以断舍离的观点看,花时间收纳不需要的东西,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。
# 第五章 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 —— 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
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
我想,每个人都曾有过 “收拾了物品之后,不知道为什么,心情也变轻松了” 的感觉。不过,断舍离的目标是更高的大师级别。使用精挑细选的自己喜爱的东西,这样就能够挖掘出全新的自己,也就是说,物品并不只是用来使用的,而是要进入更高的阶段,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力量。
我在第一章里曾经写过,要刻意去使用一直因为可惜而没在用的回礼收到的麦森的杯子。“我没达到那种层次呢。”—— 一旦发现这种自我贬低的情况,就要有意识地允许自己使用更高级的东西,这就是运用加分法的过程。我之所以要以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要用到的水杯为例子,也是有原因的,因为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。
为了成为自色想成为的自己,先从日常使用的容器开始,进行意识上的革命吧。
关于 “碍事” 这个词
其实,根本没必要消除这种异样感,如果能够意识到让自己感到异样的原因,因此而卸下包袱,或是对此有所领悟,那么就不会徒增多余的压力了
从 “拥有” 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
我认为,所有物品归根到底都是我们从神祇、从地球手里借来的。
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,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。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,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。当缘尽了,就潇洒地放手。不伍以寸物品,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,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。
# 后记
物品要用才有价值一一是为断。
要意识到物品的数量和质量,要斩断用不完的物品、多余物品的流通。
物品在此时、当下,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一一是为舍。
即便是以前用过的东西,如果现在已经不需要了,就不该怀着 “说不定将来还有一天能用得上” 的心情,随随便便地保存、管、收纳它,而是让它们去到此时此刻最需要它们的地方,要有意识地不断把物品送出去,“舍弃” 掉。
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,才能展现美感一一是为离。
不断地重复拷问物品,也拷问自己的’‘断” 与 “舍”,挑选出与当下的自己最相称的物品。经过精挑细选筛选出的少量物品,能够各得其所,物品仿佛是回归了属于自己的空间一般的离开。
通过整理肉眼看得见的环境,同时也整理自己,这就是人生该有的状态。